环球电镀网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电镀资讯 » 行业新闻 » 正文

上海电镀行业的起源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发布日期:2012-08-06  浏览次数:1364
核心提示: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,清政府被迫开发广州、福州、厦门、宁波、上海为通商口岸,欧美人士陆续来我国。清政府闭关自守,禁止民族工业者与外商来往。

早期的抛铜作和电镀行

国外的电镀工业大致开始在十九世纪中叶,上海电镀工业与国外相比,落后了半个世纪,也就是始于二十世纪初。据前辈回忆,电镀事业早年创自于欧美。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,清政府被迫开发广州、福州、厦门、宁波、上海为通商口岸,欧美人士陆续来我国。清政府闭关自守,禁止民族工业者与外商来往。随着国际贸易逐渐兴旺、繁荣,在公历1902年至1906年,即清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(具体年份尚难统一说法,有待进一步考证),英籍犹太人发来根斯在南京路信大祥棉布店地址,开设“上海电镀公司”,现该处为上海医药商店。开始使用电机设备,从事电镀业务。英国人对电镀技术极为保密,对镀液成分、操作条件秘而不宣。为防止技术外传,全部雇佣英国人,男工为抛光工,女工当电镀工。后来,为节省开支、降低成本,开始雇佣中国人。最初只雇佣女工,他们认为女工模仿能力较弱。十多年后才有男工进厂工作。上海的电镀前辈张小弟、张开金、沈诚顺、李士庭等被招为学徒。

张小弟(有称张君的,名讳不详,缺乏资料佐证)原是机械工,学徒期间刻苦钻研,探究电镀原理,逐步掌握了电镀操作技术。至1907年(清光绪三十四年)发来根斯另图向重庆发展,于是将该公司租给张小弟,但不久也因故关闭。1908年张小弟自行在牛庄路开设同兴抛铜作。

从此,电镀萌芽于上海市区。至抗日战争前后,电镀业务增多,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,电镀形式已有挂镀、滚镀。镀种除镀铬、镍铬外,还有镀金、镀银、铝氧化着色,产品五彩鲜艳,光亮夺目。产品质量决不逊色于欧美。抗日战争后,由于电镀原料的来源受到限制,同业之间的竞争,于是逐渐衰退。

1908年开设的有下列几家:

同兴抛铜作:地址在牛庄路,厂主张小弟,该厂大致在1916年前关闭。

振益抛铜作:地址在西棋盘街10号,厂主张炳富,该厂原生产水烟筒、帐钩等小五金,1908年改为抛铜作。

王协兴抛铜作:地址在六马路石路口(即现在的北海路福建中路),厂主为谁考查不出,该厂原址也生产小五金,后改为抛铜作。

震昌电镀行:地址在芝罘路,厂主张林生,他的兄长就是同兴抛铜作的张小弟。

有个绰号为矮子的犹太人,名字不详,他在虹口靶子路(现名武进路)开设了一家电镀行。

商务印书馆的制版镀铜车间,其中有个学徒叫何山发(至今一百多岁已故),后来在闸北区秣稜路也开了一家叫何永锠的电镀厂,公私合营后并入上海仪表电镀厂。

百货公司的电铸部,该厂现名中国唱片厂,掌管技术的叫章傲大(已故)。

在1915年左右,又陆陆续续地开出了不少的抛铜作和电镀厂,能了解到的有:鸡鸣弄(金隆街)的沈阿梅,洋泾浜(现延安路)的大成电镀行,香粉弄的双林,毛锦记电镀金银厂,诚锠电镀行,鸿昌抛铜作、秣稜路的何永锠电镀厂等。这些厂的规模都较小,仅仅是两三间门面而已。设备主要是:由电动机经平皮带传动的抛光机、电动直流发电机和木质内涂柏油的电镀槽

早期抛铜作和电镀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产品

早期抛铜作的加工产品,基本上是民用品如面盆、痰孟、脚炉、香炉、蜡釺、水烟筒、帐钩、烫婆子等,这些都是铜和黄铜制品。初期没有抛车,用木炭浸水磨擦到极细的丝缕,再用布压出光亮来,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手工劳动。以后有了抛车,生产力前进一步,但劳动保护是极差。上海一位电镀前辈刘志刚曾作了如下描述:热天工作时出的汗都是有颜色的,做铜件汗是绿色的,做铁件是黄色的,下乡住了一个月汗还是有颜色的。一天12小时工作下来,鼻子眼睛也看不清,只有嘴是红色的。

当时的电镀比抛光要干净些。但早期的电镀不注意安全,氰化物是随便使用的,镀种很少,只有氰化铜、镀金、镀银和镀镍。氰化镀铜液配制是这样的:把氰化钠和硫酸铜液各溶成溶液,然后就将它们混合反应,俗称叫“斗”, “斗”时所产生的剧毒的氢氰酸,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,只知道闻了头痛发病,于是关闭门窗,让它们在房里,或放在露天人站在上风“斗”,好了即成镀铜液。“斗”时反应很剧烈,溢出了不少液体,最后成分到底如何,那只有天知道了。后来市上有“快紫铜矾”出售,加水即成镀液,实际上它是铜氰化钠和氰化物的混合物。

镀镍基本上是由硫酸镍铵为主盐,当时称它为块子矾,由于硫酸镍铵的溶解度较低,所以镍盐浓镀极低,沉积速度是极慢的,后来英商开宁洋行供应镍矾,叫做阿尔波(Albo)矾,只要将镍矾按说明书溶于水,即成镀镍溶液,至于成份如何,当时都不知道。那时镍层镀出来是暗的,都必须抛光,所以当时的抛光是很主要的工序。

镀锌是后来的事,只有酸性硫酸盐镀锌。配制的方法是将金属锌浸在硫酸里,待溶解停止,硫酸基本上也耗完,pH值约在3.5~4范围内。至1949年,镀锌液配制还是如此。氰化镀锌的出现是在50年代初期。较多业主用电瓶电镀,在市内街道随便可开。

国外镀铬生产约是在1927年,国内大致在三十年代初期,铬液买矾自配。英国开宁公司的镀铬矾,内已含有正确比例的硫酸根,加水即成。美国美生洋行供应是纯铬酸,价格较廉,但含硫酸根极少,加水配成液体,铬是镀不出的。上海的诚昌电镀厂买了美生洋行的铬酸,因不知道要加硫酸,以致镀不出铬,最后只能弃去,损失不少。上海最早开始镀铬的电镀厂为诚昌电镀厂、中南电镀厂、外商的通用电镀厂、罗时电镀厂等,镀铬设备多数来自国外。

当时镀镍产品有包车钢卷、车卷、辐条、箱锁、箱环、泡头钉、自来水龙头、抽斗拉手、门锁、铜绞链、插销、铜窗钩等,有了镀铬后,产品范围扩大,除了小五金外,还镀大件如汽车保险梗、船用配件、大型装璜配件、机械另件等。

除了铜、镍、铬、锌镀层外,还有金属着色,着色工艺为铜镀层或铜件的硫化着色,颜色有黑色或古铜色,着色的硫化物有市售的硫酐,着色后再涂清漆,或涂市售的叫淡金水。南京中山陵的着色件也是上海做的。

镀前处理多数是用石碱煮烧或用瓦灰擦洗,浸酸或浸氰化钠后再电镀

早期的电镀材料商

最早出售电镀抛光材料的是北京路(现在的北京东路)的何源通五金店,主要经营抛光用的抛光膏和抛光轮。据电镀前辈王焕锡的回忆,他在1919年到上海学生意,他说在何源通买料在三元以上,他可得到二个铜板的电车费。

牛庄路的日昇昌电镀原料行是较有名的,业主名姓项,除销抛光材料外,还销英商开宁洋行的电镀原料如快紫铜盐、阿尔波镍矾、镀铬矾等。项去世后由其子项荣法继承,解放前夕,项荣法去香港,文革后已八十余岁,现已故。接着开设的还有兴昌电镀原料行等多家。

1949年存在的几个较有名的企业大发展过程

诚锠电镀厂:开设于1915年,业主沈顺诚,出生于1872年,曾在发莱根斯的上海电镀公司和商务印书馆做过工人,后在震昌电镀行做过挡手(即领班)。该厂原开设在老闸桥下福建路,有两开间门面,当时已有镀镍。1930年搬至芝罘路。1931年开始镀铬,沈诚顺于1944年逝世,由其子沈冠复继承。1949年该厂的规模如下:厂面积200平方米,人员20人,抛车7~8台,发电机5~6台,最大的为1000安培,镀液总量为3000升。1945年与精益电镀厂合并为精诚电镀厂,搬至西康路,1960年精诚厂并入中国纺织机械厂。

精益电镀厂,其前身为罗时电镀厂,为英商于1930年开设于斜桥弄(现在的吴江路)后因英国人回国,罗时出让于顾元宝,顾元宝逝世后,由其子顾林福等四兄弟经营。1954年与诚锠合并,改名为精诚电镀厂,1960年精诚厂并入中国纺织机械厂。

毛锦记电镀厂,原名毛锦记电镀金银厂,开设于1917年,厂址在厦门路鸿兴里,业主为毛锦标,当时主要经营镀金和镀银业务,镀件为表壳,调羹之类雇工六人。1936年该厂由其子毛乾良接管理。1940年迁至浙江路。至解放时,该厂已有工人89人,为当时人数最多的电镀单位,1953年厂迁址江浦路,改名为毛锦记电镀厂,后又改名为上海电镀厂。毛锦标先生于1971年逝世。毛乾良先生现在还健在。

青光电镀厂,开设于1932年,厂址在宁波路579号过街楼,面积为20平方米,厂主王伯雄,当时主要经营钟表镀金、表壳镀镍抛光等业务,工人4人。公私合营后,青光电镀厂为中心厂,1961年并入上海无线电三厂。王伯雄先生比较开明,肯钻研技术,在电镀同业公会开办电镀技术培训班与他的极力促成是分不开的。王伯雄先生逝世于1972年。

华兴滚镀厂,开设于1947年5月,厂址在昌平路560号,厂主张义德,独资资金为国币1000元正,工人4人,工场面积30平方米,5匹马达2只、300安培发电机1只、木滚桶2只、水泥槽1只。镀件有滚镀镍、滚镀铜锡。公私合营后并入上海滚镀一厂,厂址在溧阳路375号。

电镀工业的行业组织

据前辈们回忆,在二十年代,抛铜作和电镀厂为了抢生意,常以降价为竞争手段。有些厂主认为要保持大家的利益,同行应该叙叙找出统一价格,当时称为叙行,但未成立行业组织。大约在1939年左右,成立了同行联谊会,地址在黄河路天成电镀厂三楼,当时已有电镀厂100多家了。 “12.8”以后,日军进入租界(1942年),联谊会迁至太仓路九如里弄底。抗战胜利后(1945年)成立了电镀同业公会,主任为源兴电镀厂徐花生。地址在凤阳路,解放后(1951年)迁至牯岭路,大华电镀厂的杨卓青任同业公会主任委员。

最新行业新闻2012年08月06日更新

网友关注排行榜

推荐图文

网站首页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 | 豫ICP备16003905号-2